《教養孩子並不難,大樹寶鴻來開講》 05
本周主題:『生氣會打人丟東西!如何引導小小孩發洩情緒?』
老師您好:
我兒子目前一歲九個月,只要一不高興就會作出要打人的動作或是丟東西。 比方說給他兩個選擇後(有老師的書),將他的東西收起來,他立即的反應不是哭,是去丟東西,或打人,哭比較少。我的作法都是請他去角落冷靜一下,但好像效果不大~~ 想請問老師該怎麼作呢?
- - - - - - - - - -
(本週是大樹老師回覆)
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事,
生氣打人丟東西,是某些大人也會有的行為或是衝動。
在情緒失控這件事,大人與小孩的共同點是什麼呢?
通常是情緒滿到無法用語言表達時,就會有想攻擊的衝動。
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,更別說是表達情緒的語言了,
這也難怪,孩子會比大人更容易出現這些本能的粗魯行為了。
我想,大家應該都同意,孩子需要一段時間,
才會慢慢的成為文質彬彬、知書達禮的「文明人」。
但是,我們該怎麼做,才會讓孩子成為文明人呢?
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看到,文明人是怎麼做的。
所以關於生氣打人丟東西這件事,
既然是有口難言,有表達上的困難,
那麼,文明人會怎麼做呢?
例如,文明人可能會說:
「我好生氣!我氣到想丟東西!想打人!」
(當然有時候會說幾句很文明的髒話)
如果可以用語言說得出來,
自然而然就不需要連動作也一起出現,
這不就是文明人的表達方式嗎?
情緒是一種能量,能夠有管理釋放,自然會消失,
如果壓抑它的話,
就像是把海灘球壓到水池裏,你可以壓著它多久呢?
而且壓的愈深,當你再也壓不住時,
它會反彈的更高。
如果我遇到孩子生氣打人丟東西,
我可能會先保護孩子不要傷害自己,傷害別人。
如果孩子真的需要打東西出氣,
我試著讓孩子在適當的地方,給孩子可以打可以丟的東西,
讓孩子在安全的狀況下釋放情緒。
我可能會猜猜孩子的情緒:
「你好生氣,你氣到想摔東西,你氣到想打人,你真的好生氣喔!」
「沒關係,你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生氣」
如果孩子動手打我,我可能會閃,也有可能抓著孩子的手,
提醒孩子:「你可以生氣,但是生氣不能傷害別人」
如果我被孩子惹毛也生氣了,
我會去坐在冷靜椅上,讓自己冷靜一下,
因為我希望,
有一天,孩子生氣的時候,
會自己去坐在冷靜椅上生氣。
通常,
我們愈可以冷靜的面對別人的情緒,
我們就愈知道如何陪伴別人的情緒。
我們可以多練習坐在冷靜椅上,好好的冷靜。
孩子都看在眼裏的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
(以下是羅老師上週的回覆)
您好我是羅老師。
對於孩子的情緒,我們成人要有的觀念是:
1. 在0-3歲這發展階段的孩子,因為尚未經過社會化洗煉(四歲左右才開始),所以常會用本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負面情緒,包括哭、丟東西、動手打人推人、咬人等,這都是很正常的表現。當孩子有這種行為,請不要誤以為他們是「不乖」或「壞」,因此用「處罰」、「責備」的方式來給予教育。
我們允許孩子生氣、表達情緒,但不應允許他在生氣時做傷害別人(打人)、傷害環境(丟東西)的行為。當他有這種舉動,成人有責任即時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予以制止。
2. 我會建議您在孩子情緒時,使用「同理但不處理」的方式來處理(如我書中教授)。「同理但不處理」是成人與孩子有連結的情況下緩和孩子情緒的方式;但「請他去角落冷靜」是成人與孩子沒有連結情況下的做法。
有時候孩子被大人叫去角落,會因為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反而因此會更情緒,適得其反。
3. 在成人能保持情緒穩定下,我會建議使用「同理但不處理」,用跟孩子有連結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情緒、處理情緒、緩和情緒。
但如果大人當下也有情緒,我認為其實不只孩子要去角落冷靜,大人也應該找個地方冷靜,以免控制不住、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。
4. 除了「同理但不處理」以外,「不要坐以待斃」、「轉移他注意力」也是很重要的(詳細做法在書裡面有說明)。在成人沒有持續挑釁孩子情緒之下,孩子就能逐漸緩和情緒。這個方法的最大好處是:可以從小讓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,進而處理情緒、消化情緒、放下情緒,而不是一味地需要大人來替他安撫。
以上是我的建議,希望幫助到您。